媒体聚焦
光明日报报道北艺传媒杨波院长:用愚公精神扶贫助教

 2015年071904版,光明日报以《杨波用愚公精神扶贫助教》为题,对北艺传媒杨波院长多年来献身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事迹进行报道。原文如下:

一个善念,能够结出多少累累硕果?一个善行,能够凝聚起多大的力量?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院长的杨波,本着帮助更多苦孩子的质朴愿望,在扶贫助教的道路上一走就是27年。而今,他正向着“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资助十万贫困子弟”的目标进军。 

 让扶贫助教成为生命元素和生活习惯 

出生于江西宜春农村的杨波,19岁只身来到北京创业求学。求学的清贫和艰辛让他对有着同样经历的学子感同身受。“正是因为读书苦,所以会想到帮助更多苦孩子。”杨波是这么想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1988年,他将赚得的人生第一桶金——翻译外文书籍的2000元稿费捐给了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奖基金会。当时杨波租房子的房东知道了这件事,说杨波是神经病。但杨波却觉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扶贫助教的愿望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根。

1995年是令杨波至今难忘的一年。那一年,他将全国14个省15个革命老区60名初中毕业生接到北京15所重点中学免费就读高中,并承担他们3年的生活费。以民间的力量而促成如此重大的活动,难度可想而知。杨波骑着自行车一家学校、一家学校地跑,说服了北京各个名校的校长,并获得了北京教育局同意。

27年来,杨波几乎将全部积蓄用在了扶贫助学上。有人佩服,有人不理解,有人笑他傻。对于这些争议,杨波都一笑了之。“扶贫助教,行善为善,已经成为生命中最重要的元素,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。”杨波说。       

公益办学 文化立校 实践教学

1994年11月,本着“发展人类教育,提高民族素质,济困扶贫,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”的宗旨,杨波创办了北京圆明园学院。2014年,学院由财经类院校转型为艺术传媒类院校,并正式定名为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。“学院转型升级后,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,加大校园软硬件建设和各项投入,并形成公益办学、文化立校、实践教学。”杨波说。

在公益办学上,杨波始终坚持公益、特色、规范、诚信办学。学院一直坚持“扶贫助教 济困助学”的公益办学,从创办以来减免学生学费上万人次,总金额达千万元。

在文化立校上,杨波采用“以文化养教育”的方式,不但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艺术熏陶,邀请艺术家多次到学院慰问演出,还将多年来收藏的书画作品和有关展览作品进行义卖,用于资助革命老区、贫困地区和有关边疆地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和支持公益、教育以及文化艺术发展事业等。

此外,杨波十分注重实践教学。2014年,学院在正常教学计划外,另设实践课程,开设书法实践课、人物技法课、国画技法课、舞蹈实践课等。

对于学院的下一步发展,杨波说:“国家鼓励民办教育,民办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,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也是属于国家的。希望对像我们这样始终坚持依法、诚信、规范、公益办学的民办学校,给予和公办学校同等待遇,让民办学校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。”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梦想资助十万贫困子弟

在杨波的办公室里,一个题有“播种者”的牌匾十分醒目。做一个教育的播种者,是杨波对自己的要求。优质教育资源如何播种在老少边穷地区,形成扶贫助教的长效机制?这是杨波思考最多的问题。

一个开设“播种班”的计划油然而生。除了一如既往地捐助老少边穷地区学子以外,杨波在北京艺术传媒职业学院等高校开办“播种班”,并计划资助品学兼优的3万贫困大学生,在革命老区、贫困地区和有关边疆地区也开班2000个左右的“播种班”,资助的中学生7万人。此外,学院还进一步扩大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辐射面。考虑到北京城市建设的实际特点,杨波采取定向培养方式资助学生,即招收来的符合条件的免费学生,在学成后要回到家乡,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。

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,是杨波的座右铭。已经年近50岁的杨波,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,那就是“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资助十万贫困子弟”。教育事业是慢功夫,也需要奉献精神。

2008年,杨波买了房子,一直没有装修。“怕住的地方太舒适,消磨了意志。”杨波说。今年,他将房子进行了义卖;收藏的书画作品,他也准备进行义卖。义卖所得都将用于老区和边疆地区的教育事业。

      “怀着赤忱之心,才能把事情做成。”杨波说,对资助十万学子的工程、对扶贫助教的事业,他爱得彻底、爱得持久、爱得真挚,将身体力行、竭尽全力。(本报记者 朱振国)
战略合作伙伴:北京灿烂明天教育 | 联系方式 | 给我留言
办学许可证号:1100001100060   京ICP备1402788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16098 号
北京地区招生代号:1129  院校代码:14140  
招生电话:62406668 15300086389  EMAIL:bycmzsb_2020@163.com